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古代也有谢师宴?科举考试金榜题名,古人如何

来源:中国民族教育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8月16日 00:30:44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既然文科举考试的谢师宴叫文科宴,那么武科举考试的谢师宴叫什么呢?同样的,“武举考试”的谢师宴,叫武科宴。 但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,为了选拔军事人才,于长安二年,首次开

既然文科举考试的谢师宴叫文科宴,那么武科举考试的谢师宴叫什么呢?同样的,“武举考试”的谢师宴,叫武科宴。

但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,为了选拔军事人才,于长安二年,首次开设“武举考试”。武举考试,后来在清朝时期被称为“武科”。

清人吴荣光在《吾学录?贡举》中生动形象的记载:“武乡试揭晓翌日,燕(宴)监射、主考、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,曰鹰扬燕(宴),仪与鹿鸣燕(宴)同。”

今天一更先为大家重点介绍武科宴,下一篇再介绍文科宴!

和文科宴一样,因为分乡试和殿试的区别,所以武科宴又分为“鹰扬宴”(清朝科举制度)和“会武宴”。相对于文科举考试来说,武科举考试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受重视,从历朝历代的官职制度以及国策也可了解到,这里就不做详述了。

而举办宴会的目的有两个:一是感恩皇帝以及考官,二则是为了彰显武科新进士的荣誉。

中国古代的谢师宴历经朝代众多,称谓各异,也各种各样。但就拿科举考试举例,总体来说,被称为“科举四宴”。这四宴分别为文举的鹿鸣宴、琼林宴(恩荣宴)和武举的鹰扬宴、会武宴。 自隋唐科举制度创立以来,这历届科举考试揭榜后都会举办宴会,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传统。

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,乡试属于省一级考试,每三年举办一次,考生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,通过后方可被选送去参加乡试。这些参加乡试的考生又叫“秀才”,乡试考中后称为“举人”,就是候补官员,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上了仕途之路。乡试第一名被称为“解元”,第二名称为“亚元”。

教育作为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,从来都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,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教育,有了育才的学校,才使中国的民族文化以及精神得以传播、弘扬、发展。

录取名单称为“甲榜”,又称“金榜”;分为三甲:一甲只有三人,第一名状元、第二名榜眼、第三名探花,赐“进士及第”。二、三甲,分赐进士出身、同进士出身。

顾名思义,就是武科举考试,只不过考的不是文笔才学,也不是治国经略,而是选拔有武艺的人,比如骑马、射箭等,还要有军事谋略,比如考兵法,所以也不是一味的招收武夫。

上文提到过,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,也是最高等级,因此所举办的欢庆宴会——“会武宴”,规模都要比“鹰扬宴”大一些,也更加气派、热闹,所谓群雄聚会,当真是盛况空前!

会武宴是指,在科举考试武科殿试放榜之后,为武科新进士举办的庆祝宴会,普通武举人是没办法参加的。自隋朝开始,便出现了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办的隆重宴会。

三、何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

意思是说,“鹿鸣宴”是指在乡试结束后,招待新科举人的宴会,而“鹰扬宴”只针对乡试考中武举的考生。

综合而言,古代的科举选拔考试,逐渐成为了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,考试内容也逐渐束缚了考生的思想。鹰扬宴和会武宴从本质上讲,只是国家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,拉拢人才的一种方式罢了。

明清时期的殿试一般都在保和殿举行,所以一般能坚持到参加殿试的人,多少还是有些才华和能力的。

自清朝时期鸦片战争以后,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,凸显出武举人才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战争。因此在光绪执政时期,有人提出了废除武举考试,但没有得到响应。直到光绪二十七年,武科举考试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。

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等级最高,所以坚持到这一关的,一般人数也不会很多,参加宴会的人自然要比乡试榜中者要少。况且恩荣宴和会武宴一般都在朝廷兵部举办,因此知道的人自然是要比知道鹿鸣宴和鹰扬宴的人少。

学校培养了学生,教授了知识,那么在历年高考的时候,如果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学,家长都会兴高采烈的张罗“谢师宴”,当然也叫“升学宴”。一方面是尊师重道,报答老师的培养之恩;另一方面也是家长为了感谢老师的付出,庆祝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绩,心里高兴,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。

当然,不管是鹰扬宴还是会武宴,都表达了朝廷对这些考生能力的认可,也是一种激励。这些宴会也让考生之间多了一些交流,比如以武会友,展示个人才艺等。

所以相信很多人肯定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,每年的7月底至9月初,街边都有很多酒店摆了“谢师宴”,其乐融融,感恩的话语,祝福的话语,都掺杂在谈笑风生之间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民族教育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mzj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6/354.html

上一篇:“语”“文”教育: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
下一篇:国家民委解读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:因地制宜

中国民族教育投稿 | 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| 中国民族教育版面费 | 中国民族教育论文发表 | 中国民族教育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民族教育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