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资料:《唐六典》《清会典事例·礼部·赐燕》《幼学琼林.卷四.科第类》《新唐书·选举制上》《吾学录?贡举》《浪迹丛谈武生武举》《清朝科举制度》《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》等
也就是说,虽然鹰扬宴和会武宴都同属于武科宴,但会武宴只针对参加殿试之后的武科新进士参加,因此相对而言,会武宴要比鹰扬宴高级一些。
二、何为会武宴
在清朝时期,朝廷规定,各省举办欢庆的宴会,一般在揭榜的第二天,以款待考中武举的考生,主考官、外场考官都要参加本次宴会。新科武举人首先要先拜谒各位考官,之后再依次入座开宴,仪式与文科鹿鸣宴相差无几。
通过乡试的举人,可于第二年在京师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,这便是会试。考生合格者称为“贡士”,第一名被称为“会元”。
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鹿鸣宴和鹰扬宴人皆知之,而恩荣宴和会武宴,则罕有知者这种情况呢?
清吴荣光的《吾学录·贡举》中也有会武宴的相关记载:“《通礼》武殿试传胪后,燕(宴)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,曰会武燕(宴)。”
也就从此之后,再没有了武科举考试,自然也就没有了鹰扬宴和会武宴。
它的命名是取自“武如鹰之飞扬”之意,源于诗经中的“维师尚父,时维鹰扬”,寄予着对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一种激励和美好祝愿。当然,也是考官对于自己的一种自诩!
所以很多人都在一些影视剧或者书籍中,听到一些词:“武举人”、“武进士”、“武状元”等等。
其实在古代社会呢,也有谢师宴。当学子在科举考试中上榜后,也会举办一场宴会来庆祝。因为广大学子都是皇帝的门生,因此这便是古代的“谢师宴”。
“鹿鸣宴,款文榜之贤;鹰扬宴,待武科之士。”(《幼学琼林.卷四.科第类》)这便是史书材料中对关于鹰扬宴的介绍。
《清会典事例·礼部·赐燕》曾介绍:“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,而见之例案者,仅嘉庆十五年陕西巡抚奏朝邑武举蔺廷荐,系乾庚午中式,现在重遇庚午科,奏乞恩施。奉旨赏千总衔,重赴鹰扬筵宴。”
一、那何为鹰扬宴
如今历年的高考,其实就像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一样,十年寒窗苦读,在金榜题名之后,都会设宴庆祝。邀请恩师、亲朋好友一起庆贺,表示学生对老师的谢意,所以叫“谢师宴”,也叫“升学宴”。
会武宴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清朝,清朝政府规定武进士放榜的第二天,在兵部举行会武宴,赏赐武状元盔甲、腰刀等武器,并且按照等级,赏赐武进士金银财物等。
四、为何恩荣宴和武科宴罕有知者?
在清朝时期的武科举制度中,武科考生乡试放榜之后的第二天,考中武举的考生和考官共同参加的欢庆宴会,就叫“鹰扬宴”。
前面说到过,鹿鸣宴和鹰扬宴都是为乡试考中者所举办的贺庆宴会,而恩荣宴和会武宴都是为殿试考中者举办的贺庆宴会。
《明史·李钺传》曾有介绍:“中府官之有会武宴,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。”
科举制度创立初期,因为选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人才,所以只有文举。像唐朝时期,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。每年国家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叫常科,皇帝下令临时考试,叫制科。但不管哪一类,基本上考的就是文学才能,比如诗赋、帖经等等,也不管是明经,还是进士,这两科都是如此,考的是文学治国才能。
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,发展至今,成为许多高考考生金榜题名的“升学宴”或者是“谢师宴”,也成为了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。
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宴会,一般就叫文科宴,这是唐朝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。文科宴又因乡试和殿试的区别,所以又分为“鹿鸣宴”和后来宋代时期的“琼林宴”,“琼林宴”后来在明清时也被称为“恩荣宴”。
得到贡士资格的学子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,何为殿试?这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,也是最高等级,一般是由皇帝拟定考题,最后的人选也由皇帝来钦定。
考生哪里来呢?通过乡贡举荐而来,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都如出一辙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民族教育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mzj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6/354.html
中国民族教育投稿 | 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| 中国民族教育版面费 | 中国民族教育论文发表 | 中国民族教育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民族教育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